茶文化趣谈
2024-06-17 15:02
0
人们一直说茶是一种文化,我老爹总不以为然。他说:“吃茶就吃茶,硬是把它整得那种复杂干什么?我吃了这么多年茶,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,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?”
我老爹年逾古稀,的确不懂得吃茶到底关文化什么事?但他不但茶种得好、做得好,而且烤得也好。
说到吃茶,其实在中国的茶道里,一直也有“喝茶”与“吃茶”之说。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,但我还是喜欢“吃茶”一说。大约楼台歌榭、酒肆书廊、红尘市井,讲的都是“喝茶”。只有在野村夫,寻常阡陌,说的才是“吃茶”。“喝茶”一词,总觉得薄了些,轻了些,文绉了些,缺乏分量,缺乏质感,书卷气太浓,小家子气太浓。唯“吃茶”一词,更为接近茶的内蕴,茶的精神,朴素、简单、直白,有厚度,也有韧性。
赵朴初先生曾题写过一首充满禅意的茶诗:“七碗爱至味,一壶得真趣。空持千百偈,不如吃茶去。”
赵朴初在诗中所说的“吃茶”,当然不是我们这几个俗人家常下的“吃茶”。诗里不仅引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的“七碗茶”诗意,还点出了“赵州吃茶”的趣闻。而“赵州吃茶”又与“茶禅一味”的佛教理念有着重大的干系。
抛开“茶禅一理”的玄奥禅意不讲,“吃茶”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。对于想给单调乏味的生活制造点情调和品位的人,便是“喝茶”。“喝茶”得有氛围,得有音响,得有特定的场所。而“吃茶”则大为不同,瓜田李下,田间地头,都可以是“吃茶”的地方。杯壶碗盏,缸罐瓶翁,都可以是泡茶的家什。“吃茶”更讲究的是一种从容,一种随机,一种不加修饰的生活常态,甜苦随心,浓淡自便。
一个人“吃茶”的时间长了,便会从一杯由浓到淡的茶水中,体悟到许多人生意味。你就会发现, 其实人生不过也就是一杯茶。浓的,淡的,清香的,苦涩的……少年时的人生,是雨前的毛尖,汤色清亮,味道纯正,但不经泡;青年时代的人生,是雨后的春茶,香气馥郁,汤色浓烈,但涩味太重;中老年的人生,是春末的老茶,粗糙,老辣,微苦,经泡,味儿慢慢冲淡,直至淡如白水。
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说:一杯淡茶,是我们每个人在其生命旅程中,能够一陪到底的“朋友”。茶之美,就在于那份心安理得的“冲淡”,他喜欢茶叶那份冲淡的精神,也喜欢茶叶那份甘于“冲淡”的平静。
一个人如果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,全都体会过了,要也不多什么,不要也不少什么的那种所谓的欲望,也就会像“吃茶”一样,越泡越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