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茶经(十一、旧地重生的敬亭绿雪)

  2024-06-17 15:02          0

十一、旧地重生的敬亭绿雪

宣城自古盛产名茶,敬亭绿雪也是其中之一。敬亭绿雪名考,作者推测,“敬亭”是从宣城敬亭山产地所得名;“绿雪”是指其干看色泽绿底披白毫;冲泡后,绿叶徐徐下垂,白毫上下浮沉,可见绿芽丛中白雪飞舞妙景,故冠以“绿雪”之雅称。

敬亭绿雪产于宣城敬亭山。敬亭山为黄山和九华山的支脉,原名昭亭山,有名査山,山上旧有“敬亭”、“太白楼”,现仍有双塔寺等名胜古迹。唐代诗人李白在题为《独坐敬亭山》的诗中称赞: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间;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山。”敬亭山上有两峰高耸,雄踞敬亭山峦,敬亭绿雪就产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处。这里崖谷幽深,山石重叠,云雾缭绕,流水潺潺。其中以“一峰庵”石头缝中的茶品最佳,因茶树被巨大的岩石和奇花异草所遮蔽,枝条茂盛,芽叶肥壮,敬亭山每到春日,山花烂漫,映山红红遍此山,夏秋之季,野百合又散发出阵阵奇香,故《宣城县志》记载:“元朝至元年间,敬亭、麻姑、华阳诸山崩之后,浮石重迭,但有规则的一簇簇丛栽茶树从石缝中茁壮重生,油然自得。”这说明在山崩之前,这里就有成片的丛栽茶树。

敬亭绿雪的创制年代,尚无确切史料考证。从《宣城县志·光绪本卷六》的记载:“松萝茶处处皆有,味苦而薄,然所用甚广,唯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。”推测。敬亭绿雪早在光绪(1875—1908年)年间就已大量采制,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。那么,创制年代必定早于光绪年间。

敬亭绿雪在历史上曾一度荣为极品名茶载入安徽名茶史册,这是由于敬亭绿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采制精巧,使得敬亭绿雪名噪一时。据传当年曾有英国两家茶叶公司坐地收购敬亭绿雪,可能英国尚有敬亭绿雪的原样。而我国却因当时政府腐败,敬亭山林茶荒,使得敬亭绿雪失传多年,建国前素无所闻。1972年敬亭山茶场成立了恢复历史名茶敬亭绿雪试制小组,经反复多次调查和试制,1976年定型恢复生产。并请省内外茶业工作者作了鉴定,得到好评。

恢复的敬亭绿雪品质特征:形如雀舌,芽叶肥壮,色泽翠绿,全身白毫,汤色清绿,白毫翻滚,花香扑鼻,滋味鲜醇爽口。历史上对敬亭绿雪的品质描述,清朝康熙己未年间(1679年)宣城著名诗人施润作诗赞曰:“馥口如花乳,湛湛如玉液,将茶煮江水,不改江水白。”著名山水画家梅庚在《咏绿雪茶报愚山》诗中写道:“持将绿雪比灵芽,手制还从座客夸,更着敬亭茶德颂,色澄秋水味兰花。”

敬亭绿雪采摘要求正如《宣城县志》的采摘雪茶歌云:“一踏松阴路,因贪茶候间。呼朋争手摘,选叶入云还。竹色翠连崖,林香清满山,坐看归鸟静,月出半峰间”。即采茶三要:一要抢时间多采茶;二要上高山采好茶;三要选叶采。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,芽长1寸。

制法分杀青、整形、干燥三道工序,特点在整形。杀青后在锅中整形。整形手法:四指伸直并拢与拇指抓叶合拢捏紧,理条结合芽叶靠拢,抓叶从手后入虎口出,这样来回紧捏做扁,至具雀舌雏形时,就拿在手上双手来回摩搓提毫,再放入锅中仍用四指和拇指捏扁,使叶片包围嫩芽,含芽不露,成雀舌状。

敬亭绿雪销路,据傅宏镇《茶名大成》中记载:“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敬亭山,茶品细嫩,有白毛处其上,不易多得,每年运南京、苏州、镇江等处,销售甚广。”可见当时敬亭绿雪产量颇高。

敬亭绿雪自1976年恢复生产,产量逐年上升,品质不断改进。1978年生产200斤,1980年300斤,1981年400斤,1982年600斤。1980年敬亭绿雪在北京参加了农垦系统展销会后,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,美国、香港等地茶商来信来人订购,但因目前产量不高,供不应求,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。